《what if ?》

What If?(025)天津谍影(2/10)

我自己也花了点时间了解一下1920、30年代本行上发展的趋势与当年是场需求讯息。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磺胺类製剂是我的首选──目前虽然在生产「对乙醯氨基酚」上已达量产规模,但不管怎么说对乙醯氨基酚还只是口服退烧止痛药,对于战场外伤后续出现的发炎没有效用。

    而磺胺类药物俗称「消炎药」,历史上1906年就被德国人合成出来当染料用,后来到1932年德国拜耳公司才发现到这种染料对链球菌有非常神奇的疗效,在青霉素等微生物抗生素广泛使用前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抗菌剂,而因为生产容易、价格低廉,直到廿一世纪都还大量使用在日常伤口感染、畜牧业上,是全球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开山鼻祖是百浪多息,用高锰酸钾氧化对氨基苯磺醯胺就可以得到,而对氨基苯磺醯胺合成方法早在1908年就公开发表,甚至在台湾高中化学课本中都拿来当成有机化学合成案例,简单说就是先用硝酸製作硝基苯,然后加入CHCOCl,加入浓硫酸后,最后加入氨水跟氢氧化钠就得到了,在实验室中複製没什么困难──所以还是一句老话,卖药就是懂的人卖给不懂的人,而站在「廿一世纪化学知识库」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我当然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在实验室中合成有机磷是我的第二个目标。

    有机磷在实务上通常拿来当农药使用,是非常有效的杀虫剂──本来我是想先合成除草剂的,二次大战期间发明的2,4-D除草剂合成简单,原料也不複杂,但后来想起2,4-D的强烈致癌性及越战期间美军大量使用落叶剂、除草剂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还是决定放下2,4-D先弄杀虫剂。

    其实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有非常大的风险。有机磷进一步合成就会得到沙林、塔崩、VX等神经毒气,製作简单快速、威力强大,但过程中也要特别小心,在这个时代中毒可是没法医的。

    有机磷急毒性强,后来在1950年代就被人体毒性较低的DDT取代;但DDT在环境中的分解期长,尤其累积在动物体内后为害非常深远,几经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先弄有机磷,以后再想办法透过产品设计与农民教育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有机磷杀虫剂合成比磺胺困难些,原料製备过程繁复,但以前还在唸研究所时被老闆坳去搞过几个月有机磷合成,累积不少经验。凭着学生时代记忆最后还是让我搞了出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