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米亚战歌》

《苏米亚战歌》第二章「基辅事变」#7(3/9)

雷克斯药厂。

    而早在五十年前就购入首批量产机的诸国,之所以很有默契地并未向全球公开这项兵器、也没有投入实战行动中,可说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造价实在太昂贵,一组六台的价格等同两架四代战机。

    因为汎用性不如预期,用三代战车主砲轰过去就当场搞定。

    ──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便是轻量化技术成熟的雷克斯工业也无法彻底解决;而获得量产机的各国却也因为关键材料的解析失败,无法对机体进行改良或者模彷。

    花了大笔钱却买到派不上用场的破铜烂铁、卖家又不肯提供补偿性的技术支援,该怎么办?

    在这节骨眼上,“谈判”是排在“强夺”后面的。

    既已入手量产机,设计图十之八九都能重建,关键的特殊材料才是目标所在。

    不幸的是,随着俄英在欧洲的边境战争白热化、美中的东南亚代理战争持续不断,也许俄中或英美能够达成共识,言及联手制裁雷克斯企业仍是痴人说梦。

    做为和各国妥协的代价,雷克斯工业在往后数十年间不断压低量产机的售价,并在三十年后达到各国能够接受的水平。

    可是,依然不能投入实战。

    二一三零年的俄军已配达四百台量产机,据雷克斯工业公关代表的不可靠友善提示指出,此一数量相当于其她三国的总和半数。不过依照叶卡捷琳堡的实战测试结果,装甲步兵对上步兵的伤亡比仍是极不理想。

    一旦无法增加伤亡比,至少也得压低成本差──这就是最近二十多年以来,装甲步兵之于军方及军火商的意义。

    一项兵器造出来五十年无用武之地,乍听之下不胜唏嘘,实际上这玩意却又身怀不可动摇的地位。如同达到发展极限的第三代战车和第五代战机,装甲步兵自从量产以来,就没有再进一步的世代问世。

    无论是战车、战机、军舰还是装甲步兵,全都维持在当今科技──准确来说是二十一世纪中叶的军事科技水准──的巅峰。

    雷克斯工业似乎也无法突破此一瓶颈,遂将资金重心从“骑士”移往“城堡”,而那又是另一个足以动摇全球经济力、更加不得轻易公诸于世的故事了。

    思及至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