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第1132章 商业推广(3/4)

人的最大理想和抱负,而商业是贱业,善奇技淫巧者也都是贱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种等级制度和歧视政策之下,中国唯有官场文化盛行,民间的工业规模无法扩大形成一股新型的政治力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得不到任何突破。

    男耕女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真实的写照。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无法与大工业相提并论,被誉为有乐府双壁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有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一个女人三天织五匹布,这个织布速度相对于大秦眼下的织布速度,可以说快了十倍不止。

    (注一下:秦汉时期一匹布的长宽老客没有查到具体的数据,但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一匹布长八尺阔二尺五寸,因此秦朝一匹布大概宽45厘米,长185厘米,而汉朝后期的一匹布据说是四丈,差不多十米的样子,如果孔雀东南飞中是如实描述的话那就太可怕了,手工织布机三天织五十米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后世也有许多地方依然存留有传统手工艺织布的家庭,没有飞梭这种提速神器,一天的速度大概也就是一两米的样子,因此这里就有两个可能,一是秦汉时期一匹布就是八尺,二是文学作品夸大其词。)

    这首诗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女人织布快,只是在控诉封建礼教的的残酷无情以及对女人的压迫等,但这种家庭模式的纺织速度即便再快,也最多就是这个样子了,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持续两千余年直至封建帝国彻底崩溃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工业模式在中国几千年根本就没有任何太大的发展,宋朝最繁荣的时候的苏杭一带丝绸厂数千家,织机数万架,但仍旧没有发展成为大工业模式,里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阶级问题,商贾地位太低,无法形成一股新型的政治力量推动工业革命。

    视察了织布机和纺织机之后,陈旭很兴奋,鼓励表扬了一番所有的匠工匠吏之后,驱车直奔科学院而去,除开安排对所有参与研发人员的奖励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关于织布机和纺织机的商业推广。

    如今工业归工部管理,除开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建设之外,工部还并入了以前的将作少府的功能,还要管理天下匠工和手工作坊,但民间桑蚕织布却归少府和户部管理,这织布机的推广还需要和工部户部少府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