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第1379章 琅琊巨变(3/6)

,虽然如今神山仙岛已经被清河侯证明不存在,但瀛洲和朝鲜的开发却让琅琊成为了一片热土,这里聚集了大量前去瀛洲朝鲜探险发财的民间人士,常年有来往于瀛洲朝鲜和中原之间的商船停靠,使得这里的航海业异常发达,加上琅琊造船厂和海事学院的陆续筹备扩张,如今整个琅琊至崂山地段到处都可以看到在海面上训练和停靠的大海船,甚至有时候还能看见海事学院的海船在大海上来去如风,偶尔还能听见神威火炮开炮训练的声音。

    如今的琅琊千帆云集舟船不断,车水马龙一般将以往平静蔚蓝的大海渲染的异常热闹。

    因为琅琊海港担负着瀛洲和朝鲜的开发重担,在全国所有海港之中地位最为重要,建设工程也最为紧迫,这三年之中,琅琊造船厂一扩再扩,已经由当初的一个最大只能造二十丈平底楼船的造船厂扩建成了一个可以建造四十丈七帆巨舰的超级船舶制造厂,船坞大小和规模也不断增加,目前建造一艘四十丈大船的体量远远超过当初始皇帝要求打造的十艘二十丈楼船规模,工艺和质量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复杂程度被科学院和工部官员誉为人间之最。

    眼下的琅琊海港完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造船厂每过两个月差不多就有一批海船下水,然后被投入到海事学院或者民间航海船员水手的训练当中,这些船有些是私人定制的,是那些抢着去瀛洲朝鲜探险发财的豪绅商贾的私人商船,还有些是清河侯巨资订购的,光清河侯一个人就足足投入七千万钱要打造百余艘海船筹备船舶租赁公司,如今这些船才打造了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订单都排到两三年之后去了。

    随着海船的大量下水,随着瀛洲朝鲜的开发越来越火热,来往于东海和琅琊之间的海船也越来越多,因此琅琊沿岸的码头根本就不够用,许多船主只能联合起来自己筹钱修建一些简易的码头用来上货卸货,不然就要在琅琊海港等待数日甚至半个月才能靠岸。

    琅琊日趋增大的海运让琅琊官员激动兴奋的同时也压力巨大,海港管理方和筹备的海关衙门等也都每天急得冒火,因为这些船乱七八糟的沿着海岸到处停靠根本就不好管理,一群官员来去奔波累的像狗一样,但又不得不保持目前这种局面,因为码头不够用,不能不让这些已经注册登记的商船靠岸,只有将海港尽快建设完成,才能拆除那些民间搭建的临时码头,这样才便于管理。

    因此在各方不断上奏请求之后,朝廷谕令还未完成图书馆建设的工学院副院长胡宽带着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