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亭坐在案桌后面沉默不语,满脑子都在想办法怎么处理这件事。
驰道的修筑咸阳早已发下了格式公文,宽五十步,路基必须用金属杵具夯实,每隔三丈栽一棵树,路基中央每隔三尺垫一块枕木,上铺两条木轨,木轨宽度与车轴同宽,方便马匹拉着车在上面奔驰行走。
其实秦朝的驰道几乎就是后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混合道路,宽五十步这个概念不好理解,但翻译成69米就比较直观了,也就是说所有的驰道在平坦处必须修建69米宽。
老天,如果陈旭此时知道这个数据,估计会跳起来尿秦始皇一脸,尼玛69米什么概念,后世的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也最多40米宽,情况复杂的山区能够修成宽不过二十米的四车道就不错了。
不过陈旭显然不知道,而且他在后世也没学考古,不知道秦朝驰道的规模,此时他还正在小河村修建他的小茅屋。
其实修建驰道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复杂,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秦朝法令的确严苛,对俘虏和奴隶也的确残酷,但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不会把治下的老百姓真的当牛做马,民夫全部累死饿死了明年的田税丁税怎么办?税收不上来官员肯定会受到惩处,因此在修建道路之中,各地也都根据情况在不断的缩水。
而且华夏各族从商周开始便已经在不断融合,到春秋时期几百个诸侯小国,互相打来打去打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了七个国家,然后七个国家打成一个国家,周朝变成秦朝,整个华夏在这种不断的战争中互相融合,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池和城池之间的道路自然也越来越通畅。
而驰道的修建,其实李斯提议之初也不是信口胡言,作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任帝国丞相,而且师承荀子学**王之术,除开推行法家之术外,他的见识和眼光绝对不会太浅,所有的驰道其实只是把七国之间的大城市互相连通起来而已,道路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要扩建修整然后夯实,栽树铺上路轨而已。
何况秦楚驰道的前身就是武关道,自古有之,而这条道也是战略要地,秦国两次攻打楚国都是从这条路杀进来的,道路的情况还很不错。
所以江北亭对于帝国要修建驰道并无太大的抵触,只是对选择现在这个时间开工非常担心,而且他知道修建驰道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修建路基,因为那些路早已存在,大部分只需要简单的扩建修补就行,最大的问题是枕木和路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