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第845章 种桑养蚕(5/6)

不住仰天长叹一口气。

    “这种事天下到处都是!”江楚星在旁边摇头说。

    “二兄说的是,徐郎无须叹息!”江楚月真的如同一个小媳妇一般轻声安慰。

    陈旭轻轻看了江楚月一眼,然后看着凉棚下的摆放的十余个蚕匾和三个衣衫破旧的孩童,从衣袋里掏出一枚五十钱的八卦通宝递给农妇说:“多谢你的水,这些钱你留着,我等打搅了,告辞!”

    农妇呆愣愣的拿着一枚崭新的紫色钱币,满脸泪水的看着陈旭等人出了院子策马而去,很快消失在芦苇和桑田之间。

    天下凄苦之人何其多,光靠陈旭一个人也解救不完,也解救不了。

    因此陈旭也不会给她几百几千钱来装阔绰。

    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改革,改变这种平民种田养蚕却仍旧贫苦的生存状态,推动商业改革只是加快物产流通的方法,商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的增值,但这种联动在一时半会人还看不到太大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还需要改变官府对于农民这种畸高的税收压榨和各种徭役,降低农税,废除徭役,允许农民自由出售他们的一切物产,让农民获得本该获得的利益。

    如果放开丝绸的民间买卖,允许富豪商贾穿戴丝绸,废除严格的等级观念,丝绸的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但这个任务却任重而道远,起码也是在数年之后了,像这样的家庭不知道究竟能够坚持多久。

    还有就是如果不改变这种近乎于原始的桑蚕养殖和纺织方法,一年光靠手工织三五匹绢是绝对无法富裕起来的,一旦农妇病重,这个家庭瞬间就会破产,三个孩童也会沦为孤儿。

    看来发明织机的事要提上日程了。

    陈旭决定这次回咸阳之后就安排科学院的匠工开始研究纺织机甚至是提花机,甚至是还可以在报纸上登载刺绣的工艺,让这些普通的蚕农可以学会更多的技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收入。

    纵观后世的中国历史,唯有宋朝是农商环境最为宽松的,无论是商业、农业、手工业和大规模的工矿业都在宋朝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而宋朝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的时期,文化、经济、教育等水平达到了华夏发展的顶峰,其得益于宋朝历代君主主张的轻徭薄赋和重视农商的理念,无论农税还是商税都非常低,由此带来的就是宋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因为交易需要大量的钱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