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第938章 姓氏合流(3/5)

,陈旭终于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而且一想到后面还可能家里可能还会生十个八个甚至嫡系旁系加起来一大群儿子女儿,光是起名字就能让他变成秃顶。

    唉,看来让姬妾守寡也并不是坏事,说不定还能让自己多活几年,真不知道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女到底是怎么起名字的,难道他就没动过脑筋,看来得提前整出来一本中华字典了,到时候实在想不出来翻翻字典或许会有灵感。

    而且如今大秦姓氏并不统一,不光姓氏混乱,而且还有名和表字,起名字也没有后世那种按照辈分的习惯和传统,其实有个辈分也好,这样轻松就能区分辈份和长幼,而且大秦统一姓氏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

    因此给自己女儿取完名字之后陈旭站在院子里发了一会儿呆之后就去了书房,他决定向皇帝上一道奏书,提前将大秦的姓氏统一起来,免得姓氏同时存在造成混乱,各地官员在统计人数和制定身份牌的时候也不至于乱七八糟。

    两天之后,就在三省六部和皇帝的注意力还主要关注在南方的剿匪之中的时候,清河侯上朝提出了两个匪夷所思的议案,第一是姓氏合流,以后在登记百姓姓名的时候只登记姓和名,不再称氏,但这只是官方层面的表述,并不强调民间的称呼,而且姓名推广至最底层的奴隶阶层,要求凡是成年男女都要有姓有名,这样便于称呼和区分;而第二道奏书更加令朝堂官员和皇帝惊讶,因为陈旭献上一本当初嬴诗嫚对照改编的楷体字对照表,希望开始全国推广楷体字,而且这楷体字当中,许多字综合了后世的简体字格式,将许多复杂至极的字体改的笔画相对简单许多。

    这两道奏书虽然无关痛痒,但在朝堂之上还是掀起了一股很热烈的讨论,姓氏合流其实从春秋至大秦都一直在不断进行,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越来越多,以封地为氏早已成为习惯,至于姓只是区分祖先和血统的因素,在民间早已不通用了,加上大秦灭掉六国之后贵族地位丧失殆尽,就连大秦如今的贵族基本上都是从了六国投奔而来的客卿,因此称氏而不称姓已经是习惯,因此这个提案很快就被皇帝通过,要求三省六部官员将姓氏合流的方案以谕令的方式通传全国,至于不再区分贵贱所有成年男女都必须有姓有名的事皇帝和满朝文武也并没有在意,因为这件事眼下已经几乎到了水到渠成之势,推广开来的确会让身份变的更加清晰。

    但在推广楷体字上,朝堂之上再次争吵不休,自从李斯等人改良小篆推广书同文到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