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262章民心不古(3/4)

一道菜。

    一伍护送的官兵,则是亲兵营出身,惯例是相当于从九品待遇,五人只是三菜一汤。

    虽然略显简陋,但到底是免费提供的,众人也不挑,大口吞咽起来。

    见一伍将士仍嫌不足,张文程就出钱买了一坛米酒,让他们解暑。

    席卷一空后,众人心满意足。

    这时,周大成拿出账单,让其签字,以便好报销。

    “驿丞,这长沙县如何?”

    张文程忍不住问道。

    “下官虽然刚来不久,但却听闻,长沙县兵灾较少,与湖北的白地不同,如今甚是繁荣,人烟稠密,家家养蚕缫丝,更是茶山众多,那是一等一的好点方。”

    周大成夸赞道。

    “不过……”

    “不过什么?”

    张文程一愣,这半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不过,长沙县虽然冠绝湖南,但对于您这样的判官来说,却是极难的。”

    周大成老实地说道。

    “这又是为何?”张文程不解其意。

    “嘿嘿,长沙位置好,百姓们又无多少饥荒,每年顶多是些许洪水,比中原强太多。”

    周大成笑道:“如此繁荣,这也让长沙百姓眼里只有钱,人人多见利开眼。”

    “换句话来说,百姓斤斤计较,乐于出钱请诉讼,打官司。”

    “啊这!”张慎言闻言,颇为无奈:“这与南京何其相似?”

    “一群刁民,只有钱财而无仁爱,见利忘义之徒,果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一想到这里,他仿佛就见到了自己日后案件堆积如山的景象,天天耳边都有苍蝇嗡嗡叫。

    真是让人烦躁。

    一时间,他竟然有些后悔了。

    “好讼”之风盛行于南方,尤其是明中后期,政府管理松弛,城市化,商业化发展,让官府推崇的“无讼”成为了虚幻。

    而其也催生了讼师这一职业的大肆发展。

    当然,对于官府来说,诉讼多就意味着民风不古,这是在否定他的治理能力,更是影响他的前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