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2/6)

,甚至是走陆路运去山海关,耗费极为巨大。

    家父筹措海运之后,查遍历年卷宗,这才发现海路运输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往大运河最北端更北处的各地运粮时,成本会大大降低。这一块的省钱疗效,远比运到京城的那部分更显著数倍!

    陛下看了奏折,也觉得有理,已经秘准了。所以这次我们跟粮船北上,实际上并不是直扑天津,而要先到山海关,给吴三桂运军粮。然后再从辽西折返京城。

    如果今年气候寒冷、天津附近的海面迟迟不解冻,大不了从山海关走陆路回京城赶考,也用不了几日。”

    方以智顺着地图往上看,心中也是叹服沈家父子的规划确实做得好。

    运河航运,最大的弊端是到了北京就到头了。那些比北京更北方的边关,粮食供应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海运虽然解决不了内陆边关的运输成本,但是直达山海关却是非常轻松。

    方以智想着想着,忍不住扼腕叹息:“可惜!要是沈主事早个十年甚至二十年主持漕运,辽西关外各地也不至于因为转运困难而放弃!辽东之地,走陆路艰难,走海路却是畅通无阻。要是辽东敌后各镇一直能保持牵制,这些年哪会让建奴猖獗至此!”

    这都是大明只重陆、不重海的恶果之一啊!

    ……

    安排好元宵节后北上赶考、顺便运粮的事儿,崇祯十二年该忙的事儿基本上也算忙完了。

    沈树人去曹振德处,走正规流程请了假期,说自己要赶考,曹振德也没为难他。

    请完假这天,已是腊月二十四。

    从吴县的河道衙门出来时,沈树人内心竟有些空虚,剩下就是回家安度春节,没别的事儿了。

    此刻已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崇祯末年的冬天尤其冷,苏州都下起了大雪。

    道路积雪难行,就更没人骑马、坐车赶路了。

    沈家是水运世家,沈树人自然是坐船沿着浏河顺流而下,经昆山回太仓。船舱里放着炭炉,煮着热水温酒,还有取暖的炖菜烧烤,好不惬意,跟船外的萧瑟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船开了半天,午后时分路过昆山,稍稍停船歇息。

    沈树人总觉得心里有些事儿没了断,停船时才想起,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