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第34章 被皇帝骂也是一种资本(2/5)

br>    崇祯几次让人补充、也没人可以再补充,只剩下一些标新立异的反对派,包括方以智,说的话崇祯也不爱听,随口训斥了几句。

    这时,崇祯似乎终于想起:昨晚从礼部尚书方逢年那儿阅卷过的几个人,好像还有一个沈林没有问到。

    于是崇祯终于主动点名提问。

    旁边好几个准进士,都对沈树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能等主流观点都说完后,还被皇帝专门点名,这待遇不一般呐。

    沈树人却是胸有成竹,他知道自己肯定等得到这一刻——并不是他自大,而是他比其他考生有个最大的优势,他已经是正七品朝廷官员,而且之前的业绩也曾上达天听。

    崇祯能记住的考生没几个,他绝对是其中之一,所以肯定会被问到。

    沈树人深呼吸了一口,侃侃而谈:

    “陛下,恰才诸位同年所言,令臣颇受启发。子曰: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名正言顺,荣辱是非既分,君子才能了无牵挂地忠君爱国。

    但臣以为,此法只可防止君子被小人裹挟,却不能挽救小人、挽救蒙昧百姓、士卒。安天下需要天下人出力,只靠君子是不够的。

    当今之世,国难频仍,人心已略有涣散,需不拘一格聚拢人心,让天下人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能事半功倍。”

    沈树人这番话一出口,皇帝和同年们都不是很满意。

    崇祯的第一反应,就是给沈树人打上了“这是一个道德底线灵活的人”的标签。

    怎么一开口,就像是劝皇帝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赦免那些小错小罪之人、尽量团结大多数?

    好在沈树人前半句还是肯定了“知耻”的价值,没直接反对,让崇祯多少耐住了性子。

    而旁边的同年们,则是觉得他自称“臣”颇为刺耳——准进士都还没被授官呢,哪能自称臣?人群当中,几乎就有人要跳出来斥责他君前失仪。

    好在有几个知道内幕的考生,窃窃私语传说,大伙才知道:这人是先做官后考试的,有资格称臣,议论才平息下去。

    御座上的崇祯,调整好情绪之后,才继续追问:“那依卿只见,当如何挽救天下那部分蒙昧之人的人心呢?”

    沈树人始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